4月15日,廣東省科技創(chuàng)新大會在廣州召開,大會頒發(fā)了2021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176個項目獲獎(另有4人獲科技合作獎,突出貢獻獎空缺)。其中,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系統(tǒng)共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5項、二等獎1項。廣東省科學技術獎是廣東在科技成果獎勵方面的最高榮譽,主要授予為促進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fā)展作出突出貢獻的個人或組織。
據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和北部灣大學共同完成的成果“南海海洋環(huán)境預報關鍵技術創(chuàng)新及應用”獲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彭世球作為獲獎代表參會。基于該項成果建立的“南海海洋環(huán)境實時分析與預報平臺”并在多個業(yè)務部門和保障單位推廣應用,為國家重大戰(zhàn)略實施、廣東省經濟建設與減災防災等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周國逸團隊的研究成果“氣候變化和下墊面改變對水資源的調控機理研究”獲廣東省自然科學一等獎。該項目圍繞當前日益變化的氣候和下墊面特征對水資源變化的影響,從內在機理、關鍵閾值、時空效應方面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該成果提出的理論和方法在全球五大洲和重要流域均得到了廣泛應用,推動了森林水文學的發(fā)展,助力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朱照宇團隊的研究成果“黃土高原南部黃土地層年代與古環(huán)境及其早期人類演化新發(fā)現”獲廣東省自然科學一等獎。該成果由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聯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贛南師范大學、湖南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中國科學院地球環(huán)境研究所、南寧市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綜合行政執(zhí)法支隊、河南省地質調查院和廣東省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組成的多學科研究團隊完成,其成果使藍田成為迄今所知非洲以外最早人類活動地點之一,促使科學家重新審視早期人類起源和遷徙重大科學問題,為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的中國黃土研究拓展了“黃土-古土壤-古人類遺跡序列”新路。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員袁浩然作為第一完成人的“復雜長鏈有機固廢熱化解構與提質重構響應機制”項目獲廣東省自然科學一等獎。該項目構建以目標產物為導向的分級熱解、催化熱解、化學鏈氣化多手段分階研究新途徑,形成熱化解構與提質重構相互響應機制;提出三相產物增值增效新途徑,創(chuàng)新完善“原料指紋圖譜識別--解構重構響應機制--產物二次增值增效”全鏈條理論。以此為基礎,實現了以熱解、氣化為核心熱轉化與產物資源化利用技術突破及應用推廣。
此外,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技術發(fā)明獎二等獎1項。這是深圳先進院連續(xù)7年在省科技獎中斬獲獎項。其中,由深圳先進院吳新宇團隊和深圳市優(yōu)必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完成的“全自主服務機器人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得科技進步一等獎。由深圳先進院張鵬團隊、深圳市艾科賽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大學深圳院共同完成的“3D打印個性化骨缺損修復植入體關鍵技術與臨床應用”項目,獲得技術發(fā)明獎二等獎。
據了解,2021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設置突出貢獻獎、自然科學獎、技術發(fā)明獎、科技進步獎、科技合作獎五個獎種,共收到提名1031項(人)。經網絡評審、學科(專業(yè))組會議評審、省科學技術獎評審委員會綜合評審、公示及異議處理等程序共選出180個項目(人)獲獎。其中,旨在獎勵長期在廣東從事自主創(chuàng)新工作,為建設科技創(chuàng)新強省做出重大突出貢獻科技人員的突出貢獻獎,本年度空缺。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