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植物園

華南植物園開展廣東特有珍稀報春苣苔屬植物野外回歸

發(fā)布時間:2023-06-30 作者:scbg 來源:華南植物園

  

  67-26日,園藝中心副主任寧祖林率倪靜波、李夢靈、董書鵬,與廣州市林業(yè)和園林科學研究院張繼方等人組成的聯合科考小組赴廣東省懷集縣和封開縣,開展3種廣東特有珍稀報春苣苔屬懷集報春苣苔(Primulina huaijiensis Z. L. Ning & J. Wang)、紅花報春苣苔(P. rubella L. H. Yang & M. Kang)和封開報春苣苔(P. fengkaiensis Z. L. Ning & M. Kang)野外回歸,并進行野外考察引種。華南植物園長期致力植物野外調查、遷地保護和引種回歸,并系統性開展了報春苣苔屬植物的遷地保育與資源開發(fā)利用,獲得了多項科研成果。此次野外回歸工作是繼2007年極危物種報春苣苔(P. tabacum Hance)成功實現野外回歸以來,華南植物園在報春苣苔屬植物遷地保育和引種回歸工作中取得的新進展。

  懷集報春苣苔于2011年在廣東省懷集縣一個孤立喀斯特小石灰山洞穴內發(fā)現,其生長環(huán)境極為特殊,僅生長在洞穴石壁上,洞穴中光照弱、石壁土層淺薄而潮濕,當時懷集報春苣苔的野外種群個體數約有200株(圖2),該種于2013年正式命名發(fā)表。懷集報春苣苔株型緊湊,葉形優(yōu)美,葉面有銀色斑紋,具有較好的觀賞價值和獨特耐蔭性,適合室內盆栽觀賞。其生境獨特,是典型的喀斯特洞穴植物,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近幾年調查監(jiān)測發(fā)現,懷集報春苣苔種群個體數量越來越少,20236月調查時發(fā)現僅在石壁下面殘存3株(圖4),已處于滅絕狀態(tài)。為恢復其野外種群個體數量,研究人員以其幼嫩葉片為外植體,成功建立了其高效組培再生體系,培育了一批優(yōu)質種苗,為該物種的野外回歸和種群恢復提供了資源保障。此次野外回歸,研究人員首次將156株人工繁殖的懷集報春苣苔種苗重新種植到其原生境,并選擇適宜環(huán)境條件對其進行了異地試種。

  紅花報春苣苔僅分布于廣東省清遠市,生長在一個小的喀斯特洞穴石壁上,2012年發(fā)現時約有15株,被評估為極危(CR)物種。由于其原生洞穴的人為開發(fā)利用,在隨后的實地考察中,發(fā)現其所有野生個體已經全部消亡,周圍適生生境都未找到該物種的任何個體,是一個典型的發(fā)現即滅絕的物種。幸運的是,華南植物園引種保育團隊已通過葉片扦插和組織培養(yǎng)技術成功建立了該物種的人工繁殖體系,使該物種得以保存下來。此次植物野外回歸工作中,研究人員首次將72株人工繁殖的紅花報春苣苔種苗回歸野外種植。

  封開報春苣苔于2011年在廣東省封開縣發(fā)現,生于石灰?guī)r洞穴入口石壁上,2015年命名發(fā)表。封開報春苣苔株型緊湊,花朵大、花多而密集,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極具園藝開發(fā)前景和育種潛力。

  經過10多年遷地保育研究,華南植物園建立了報春苣苔屬植物的組培繁殖技術體系,首次將283株人工培育的3種廣東特有報春苣苔重新回歸到其原生境,并進行了異地種植,成功實現其從野外引種苗圃栽培人工群落野外回歸的整合保護研究。未來,研究人員將對本次回歸的3種報春苣苔屬植物進行持續(xù)定點監(jiān)測,以期探究苗齡及環(huán)境因子對其野外回歸成活率及生長發(fā)育的影響,為喀斯特洞穴植物的有效保護和回歸提供參考。

  此外,在廣東省封開縣黑石頂省級自然保護區(qū)的大力支持下,科考小組對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合柱金蓮木(Sauvagesia rhodoleuca (Diels) M. C. E. Amaral)野外種群的分布、數量、密度、生境及幼苗更新狀況等進行了全面調查和詳細記錄,為進一步開展就地和遷地保護及野外種群復壯工作提供了科學數據。

  

  

  引種考察小組成員合影

  

  合柱金蓮木野外種群調查

  

  

  人工栽培繁殖的封開報春苣苔

  

  人工栽培繁殖的紅花報春苣苔

  

  人工栽培繁殖的懷集報春苣苔

  

  懷集報春苣苔原生境及野外種群現狀

  

  開展報春苣苔屬植物野外回歸工作

  致謝:本次野外科考和回歸工作得到了廣東省封開縣黑石頂省級自然保護區(qū)的鼎力支持和幫助,在此致以真誠的感謝。

   

  

  

  

  

  

  

  

  

  

  

  


附件下載: